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桓台这家合作社创新管理模式,将劳动成果与收入挂钩
基本工资+绩效,大棚工人干劲高3月23日,在桓台县泓基农业专业合作社(下称泓基农业)的西瓜大棚,新城镇崔楼村村民王强穿梭在藤叶间,仔细巡查。西瓜上市在即,最近他格外忙碌。
“再过一周就可以采摘了,最近正是管理的冲刺阶段。”说话间,王强抓住一根秧,掐掉一个幼瓜。他介绍,这段时间已经疏了两轮瓜,自己丝毫不敢懈怠,每天都要巡视上好几圈。
大棚是合作社建的,农资由合作社提供,产品销售也归合作社管,王强为啥还如此上心?“管理得好,西瓜质量好,俺的绩效也跟着涨呢。”他腼腆一笑。
泓基农业大棚区共有34座温室大棚,种植了黄瓜、西瓜、西红柿等作物。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同时实现节本增效,合作社创新管理模式,让工人的劳动成果与工资正向挂钩。
泓基农业理事长于昌江介绍,大棚工人的工资是按照“基本工资+绩效”的模式发放。基本工资每天70元,作物收获后,产品只要符合合作社的质量标准,工人还能拿到相应绩效。比如,大棚西瓜每斤提成1至1.2元,大棚黄瓜每斤提成0.55元,西红柿按照品种,能拿到每斤0.38元至1.2元不等的提成……
所以,大棚工人虽然是给合作社打工,却比管理自家大棚都用心。“合作社会提供技术指导,工人学得多问得也多,干活也积极,有的早上七点不到就来了,有的到了下班时间也不走。”于昌江笑着说,要是谁不小心掰伤了棚里的一枝一叶,工人们心疼得恨不得来找他吵。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泓基农业大棚工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棚管得好,于工人来说,工资拿得多;于合作社而言,生产成本减少,农产品更加被市场认可,更好销售。
大棚区运用数字化管理技术,通过智慧化系统,能实现自动灌溉、施肥、通风。为了提高对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合作社又将大棚装置进行改造,设计了能自动收放棉被的电动起落装置。
“我们使用了椰糠、稻壳为主的有机基质技术,将农作物废弃物转化利用,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于昌江说,在科学种植模式的加持下,工人只要精细管理,收入定能满意。
王强管理的大棚占七分地,一年轮作一茬西瓜和一茬黄瓜。除了这个大棚,他还兼顾了两个西红柿大棚。
“大棚西瓜年产量有5000多斤,按照每斤1.2元提成,光绩效就有6000多元。”王强说,大棚工人的年收入平均能到5万元,当然,照料得越好,或者管理的棚越多,收入可就不止这些了。
农村大众报记者 孙 甲
通讯员 魏 夏 许洁琼
扫一扫安装
永乐高70net发现更多
网友评论 更多
5042 郭采洁
乐陵市杨安镇:“1321工作法”,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11-06 22:41:9 推荐
6768 张萌
三明宁化:打造特色民宿 增添乡村活力
10-29 00:9:20 推荐
2866 陆经
江西武宁:小小“调解室”,化解群众“大烦恼”
10-23 20:53:11 推荐
8052 张婉儿
【代表委员风采】大事小事事事关心
10-29 14:34:14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