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晨报
长江上游轨道第一隧 江底有Wi-Fi!
盾构机全程自动化,还自带“空调”伟德bevictor中文版
在深深的地下,也有Wi-Fi信号。Array伟德bevictor中文版
近日,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公布了2024年重庆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第一批)名单,22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肩负重庆轨道交通领域首条穿江隧道建设的轨道交通27号线土建工程8标段,成为本次唯一上榜的轨道类智能建造试点项目。27号线土建工程8标段起于重庆站,经南滨路站止于南坪站,共1站2区间,线路长度5.38公里,其中下穿长江过江通道是长江上游首条轨道交通下穿长江的隧道工程,也是27号线控制性节点工程之一。Array伟德bevictor中文版
智能建造是指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利用智能技术,通过应用智能化系统和智能化技术提高建造过程智能化水平,达到高效建造的目的。被称为“长江上游轨道第一隧”的27号线穿江隧道建设到底有多“智慧”?近日,记者进行了现场打探。Array
双模盾构机 “聪明”有力气
在搭乘了2分钟左右的升降梯后,记者下到了地下80米的深度,沿着幽深的隧道小心跋涉约一刻钟后,记者终于来到了隧道掘进的最前端——双模盾构机的头部位置。在这里,工人们正在为新掘进出来的隧道安装预制管片。
据悉,这里距离长江水面四五十米,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隧道的掘进不仅需要盾构机的大力气,更需要“透视眼”和“好脑袋”,于是27号线过江隧道创新定制了具备土压盾构机和泥水盾构机两种功能的双模盾构机。“这个盾构机名叫‘渝江号’,由于它负责重庆轨道交通首条穿江隧道建设,意义特殊,名称是向社会征集而来。”项目副总工程师司洪亮介绍,整个盾构机包括主驱动、拼装机、螺旋输送机、泥水循环系统、保压系统、推进系统、铰接系统、注浆系统、导向系统等,多个智能机器人系统共同组成一套智能化盾构系统,共同实现掘进、出渣、管片运输、拼装、注浆整个建设过程的自动化。
该盾构机可谓是全能型选手,它安装有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研发的超前地质预报设备,在掘进时,遇到不同地层情况,它可根据掘进过程中刀盘的振动信号,对前方50米的地质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可以实现一键切换,进行快速掘进,工期比传统的盾构至少节约3个月。
江底有Wi-Fi 盾构机自带“空调”
记者在隧道内采访时发现,虽然自己的手机全无信号,工人们却可以用手机沟通,询问后得知,原来隧道里竟有专用Wi-Fi网络!司洪亮告诉记者,由于隧道施工中会用到超前地质预报设备,实时采集地质数据,监控和指导施工情况,所以即使在深深的地下,也有Wi-Fi信号,保障施工所需。
由于隧道处于地下80多米深,相当于近30层楼高,伴随着隧道施工大量机械设备散发的热量,可以使施工环境达到40多摄氏度。只要一靠近盾构机头部,就能明显感受到热浪。但这里的工作的工人们,都还穿着一件单衣,记者在采访中,也没有感受到闷热。
原来,盾构机设有智能通风降温系统,可以自动降温,确保施工时的正常温度,让工人们一年四季在施工时都只需穿薄外套或者单衣。
泥水可二次利用 施工更加环保
水底隧道的特殊性,导致隧道施工时会遇到渗水等问题,从而泥水的排出和利用成为顺利施工的一大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施工现场配备了“泥水分离设备”,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产生的泥浆或渣土,通过自带的泥水处理设备,可以对分离出的水和渣土实现二次利用。
“这是为建设穿江隧道特别设计的,也是重庆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中首次设计运用。”司洪亮介绍,隧道施工要产生许多渣土,并要全部运送出来。而穿江隧道与一般轨道交通隧道建设不同的是,江底地下水较丰富,盾构在泥水模式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都变成了泥浆,不便运输和处理。因此,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产生的泥浆或渣土,通过泥水分离设备,使得其中大部分的水通过滤布,从滤板上的沟槽流出,再进一步通过高压脱掉其中残留的水分,直至压滤后的渣土含水率
30家市场被确定为2024年度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对象
作者: 何广沛 11-04 05:07:55扫一扫安装
伟德bevictor中文版发现更多
网友评论 更多
3473 王嘉尔
省电动车安全隐患整治专班到济宁督导检查
10-21 05:43:11 推荐
7205 章子怡
整合规范挂牌 优化检查评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10-27 20:55:24 推荐
1818 陆经
唐河县祁仪镇:着力提升12345政务服务热线质效
10-19 9:26:31 推荐
3715 周深
野生冬虫夏草经营利用须审批
10-15 12:50:22 推荐